热门搜索:
职称申报   国土调查   山西  
索 引 号: 000014349/2023-01552 主题分类:
发文机关: 山西省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2-04-01 03:10:00
标  题: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战略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晋政发〔2022〕10号 发布日期: 2022-04-12 13:45:00
主 题 词: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战略规划的通知
时间: 2022-04-12   来源: 山西省人民政府
【 字体: 【 打印 】 【 关闭 】 分享到

各市及有关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省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心:

  现将《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战略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22年4月1日

  (此件公开发布)

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战略规划


  推动太忻一体化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打造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增长极、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经济区涉及太原市尖草坪区、杏花岭区、迎泽区、万柏林区、古交市、阳曲县6县(市、区),忻州市忻府区、定襄县、原平市、繁峙县、代县、五台县6县(市、区),共12县(市、区)的部分区域。涉及县(市、区)国土面积共计1.68万平方公里,2020年常住人口共计504.22万人,地区生产总值共计3225.59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0.71%、14.44%和18.39%。

  为了更好地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落实《关于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战略引导,切实有效推进经济区建设,编制本规划。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其中,近期规划2021-2025年,远期规划2026-2035年。

   一、经济区现状分析与评价

  (一)内通外联的重要门户

  经济区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明显的区位优势。在全国层面,属于我国中部地区,是国家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构建国内外双循环新格局的重要战略区域,并且处于北京辐射西安、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的交通主轴上,主轴上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要素的集聚将带来巨大的人流、物资流和资金流,为经济区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在省域层面,经济区处于山西中部,是山西南北向大西发展轴带和东西向雄忻发展轴带的复合枢纽区位,是全省融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核心区域。独特的区位优势为经济区创新驱动发展、内外联动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区域性重大交通设施汇集地

  经济区内大西客专、京原铁路、朔黄铁路、北同蒲铁路及货运专线、规划建设的雄忻高铁,京昆高速、太古高速、繁河高速、天黎高速和规划建设的繁五高速,G108、G239、G208、G241、G338、G337等区域性交通干线贯穿其中,五台山机场、阳曲西站、规划建设的繁峙通用机场、代县通用机场、原平通用机场、忻州通用机场、阳曲通用机场和五台山高铁站等交通设施分布其中。交通设施的高度集聚为全方位推进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核心区

  以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忻州经济开发区、繁峙经济技术开发区、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产业区,已初步形成以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此外,经济区的中北高新技术区、太钢、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也正在成为全省新材料创新的主体。从土地开发绩效来看,经济区单位建设用地GDP272万元/公顷、单位城镇工矿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575万元/公顷,高于165万元/公顷和472万元/公顷的全省平均水平。良好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基础使经济区成为最有潜力打造国家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的区域。

  (四)全省城镇化发展重点区

  汾河、滹沱河是经济区内人口、居民点、产业、交通等空间要素分布的决定性要素,逐水而居是主要空间特征,重点城镇基本位于滹沱河、汾河的干流附近。2020年经济区城镇化率79.3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17个百分点,经济区内太原城区的城镇化水平遥遥领先于经济区平均水平,其他县(市、区)均低于经济区平均水平。根据“山西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经济区城镇建设适宜区面积为1080.80万亩,占区域总面积约43%,可进行城镇开发的土地资源相对充足,为经济区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空间支撑。

  (五)生态文旅康养资源富集区

  经济区内蕴含类型多样的自然生态要素、自然(地质)遗迹以及自然景观,自然资源极为丰富。共有五台山草甸自然保护区等5个自然保护区、雁门关省级草原自然公园等22个自然公园,经济区生态极重要区面积851.22万亩,占区域总面积的33.81%,是全省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战略区域,是实现“让更多群众吃上‘旅游饭’”的重要载体空间。区域人文底蕴深厚,拥有长城、五台山两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布着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5个中国传统村落、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和111个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佛教文化、晋阳文化、府城文化、边塞文化、红色文化等多种地域文化在此交汇。旅游资源品级较高,具有世界级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具有“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名片、2处5A级景区(五台山、雁门关)以及12处4A级景区。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有利于推动经济区建设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

   二、定位与目标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精准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努力建设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源,服务构建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区域发展新布局”总体发展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加快空间整合,将经济区建设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示范、对外开放新通道、生态文化优势转化新标杆、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新典范、跨流域协同治理新样板。

  (二)总体定位

  高质量发展新示范。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打造高品质生态标杆,在生态功能提升、生态修复、绿色矿山建设等方面为全省提供先行示范。紧扣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太忻科创走廊,探索产业创新载体的多元形式与灵活组织模式,不断提升在价值链中的位势,为城市群的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区域文化为纽带,率先实现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全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将经济区建设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发展北引擎、全省高质量发展新示范,服务构建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区域发展新布局。

  对外开放新通道。树立内陆和沿海同处开放一线的理念,紧抓雄忻高铁建设历史机遇,提升太原、忻州等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功能,完善与雄忻高铁有效接驳的客货运枢纽体系,发展枢纽经济。抓住京津城市功能疏解和要素外溢的有利时机,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建设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集聚区和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打造数据流量谷,以数字经济助力对外开放。加快建设雄安新区清洁能源外送通道。

  生态文化优势转化新标杆。深度融合生态保护、人文历史与产业发展,谋划城绿相依、古今对话、田园与乡村相映成趣、休闲与生产生活功能相融的空间格局,打造易接近、多样体验的全域风景体系,在生态友好型高质量发展模式上率先破题。在历史文化保护与活化利用上先行探索,营造彰显地域特色与时代特征的文化特色空间,建设太忻文旅共同体,以文化旅游为引擎助推经济转型,将经济区打造成为“生态+”“文化+”国土空间价值转化新标杆。

  城乡人居环境建设新典范。立足经济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有序引导开发建设,形成集约紧凑的组团式布局。践行存量盘活利用、生态低冲击开发、智慧城市、数字乡村、零碳社区、韧性城乡等新建设理念,补齐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提升公共服务品质和能级,着重在城乡人居品质提升、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文化传承、产城融合等方面率先突破,塑造适应未来生活方式的人居环境典范。

  跨流域协同治理新样板。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统筹推进汾河流域、滹沱河流域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等系统治理。建立跨流域水资源调配协调机制,重点抓好万家寨引黄工程联结段、万家寨引黄南干线与滹沱河连通、坪上应急水源和经济区滹沱河供水工程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汾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覆盖,探索跨流域生态补偿。构建起一体化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格局,建设水清、河畅、岸绿的生态水网,将经济区打造成为跨流域协同治理新样板,切实保护好“华北水塔”。

  (三)总体目标

  开发格局更具高效。到2025年,“一核双轴多组团”开发格局基本形成,与京津冀合作交流的平台和通道布局进一步完善和升级,大盂板块、中北高新区板块、忻府板块、原平板块等率先崛起,全面实现经济区“三年成型、五年成势”。到2035年,“一核双轴多组团”开发格局全面形成,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各大板块实现联动发展、共促共荣,建成全省融入京津冀、服务雄安新区的重要走廊和中部城市群发展隆起地。

  生态人文更具亮色。到2025年,“两屏四廊多区块”生态保护格局基本形成,跨区域跨流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能力显著提升,汾河流域、滹沱河流域、矿山环境得到有效治理,自然、人文景观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优质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断提升。到2035年,“两屏四廊多区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自然景观魅力、开放包容的人文特质得到充分彰显,建成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

  资源利用更加集约。到2025年,水、土地、能源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综合交通和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健全。到2035年,建成集约、绿色、低碳、循环的资源利用体系。

  人居空间更具品质。到2025年,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率大幅提升,生态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建立,安全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文脉得以延续,宜居城市、绿色城市、韧性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建设取得成效;农村交通基础条件、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农村信息网络服务、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到2035年,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基本建成。

   三、战略重点

  (一)聚核育轴战略

  强化中心集聚,加速布局以交通枢纽、文化枢纽、创新枢纽为核心的下一代竞争力,将太原建设成为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推动忻州实现与太原和雄安新区相向发展,建设开放发展前沿城市。增强雄忻高铁和108国道发展轴要素集聚能力,推动“一核”与“多组团”、组团内部的资源要素流动,形成对外开放格局与城镇化空间布局相互促进的新局面。严守城镇开发边界,采用集约紧凑的组团式空间组织模式,保证城镇产业空间的有机增长,避免无序蔓延。

  (二)筑屏通廊战略

  立足于经济区自然地理特征和在区域生态保护格局中的突出作用,强化恒山—云中山、五台山—系舟山为主体的两大生态屏障带保护,以河流水系保护为支撑构建联动区域的生态廊道体系。以流域为单元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保障“两屏四廊多区块”生态格局完整性和稳定性。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打造全省“两山”理论试验区。以生态环境高标准倒逼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实施产业负面清单管理,加强对产业的门槛管控,实现绿色低碳转型。

  (三)内通外联战略

  全方位拓展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的分工、合作,建立与山西中部城市群其他县(市、区)和三大城镇圈多层次、多形式对接机制,发挥经济区对山西中部城市群乃至全省的引擎带动作用。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包容,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冀(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京津冀“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京津冀旅游康养目的地,实现与京津冀(雄安新区)联动发展。

  (四)提质惠民战略

  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目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充满创新活力、富有特色魅力、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县城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安全韧性、功能复合的城乡生活圈。

   四、统筹空间格局

  (一)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以经济区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统筹生态、农业、城镇三大空间,构建“一核双轴多组团”的开发格局,维育“两屏四廊多区块”的保护格局,支撑经济区高质量转型发展。

  1.构建“一核双轴多组团”的开发格局。

  “一核”即以省会城市太原为核心,引领带动忻州与太原、雄安新区相向发展,提升基础设施和产城融合水平,建设开放发展前沿城市。

  “双轴”即以雄忻高铁、108国道沿线为双主轴,辐射青银高速等交通干线,串联太原至忻州主要城镇及产业密集区,构筑融入京津冀(雄安新区)的大通道。

  “多组团”即依托市政交通、产业结构及人文联系,按照核心引领、以点带面、拓展支撑的思路,打造形成繁峙—代县—五台、忻府—定襄—原平、尖草坪—阳曲—古交、杏花岭—迎泽—万柏林4个城镇组团。

  加强产城融合。坚持开发区与中心城区(镇)融合发展,推进二者在功能上互补与融合,强化开发区的产业功能,完善城区(镇)的生活、服务功能,加强快速交通联系和基础设施对接,以产业集聚和经济转型繁荣城市经济,以城市发展服务开发区建设。有序推进太原一般制造业转移,加快中国宝武(太钢)有序退城和火工区、二电厂搬迁,引导产业园、城市新区向城市复合功能转型。打造中北高新区、汾河两岸、云中河两岸等特色片区。

  培育特色小镇。依托有条件的建制镇和城镇社区,在经济区内布局若干风景优美、产城融合的特色小镇,承载高新科技龙头企业总部、未来产业集中研发中试基地、地方特色产业集中区等功能。单个特色小镇规划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5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体育、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上限可适当提高),按照产研一体、宜居宜业、休闲交往空间充足的原则进行建设。在空间布局和功能配套上宜尊重自身特色,在保证建设达标的前提下形成丰富的差异化体验。

  推进城乡品质提升。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内涵式集约型绿色化城市有机更新,提高城市活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布局,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2.维育“两屏四廊多区块”的保护格局。

  “两屏”即以恒山—云中山、五台山—系舟山为主体的两大生态屏障带,重点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保持生态屏障完整性,强化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功能,构建和巩固区域生态屏障。

  “四廊”即以滹沱河、牧马河、清水河和汾河为主体的4条生态廊道,其中滹沱河、牧马河、清水河均属滹沱河流域。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协同治理,形成联通山水、功能复合的绿色生态廊道网络。

  “多区块”即经济区内各类自然保护地,涵盖五台山草甸自然保护区等5个自然保护区,雁门关省级草原自然公园等22个自然公园。

  坚持高标准保护,重点保护恒山、云中山、五台山、系舟山等山脉,强化五台山及周边生态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系舟山至云中山陆生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滹沱河源头区保护措施。在经济区内开展以汾河、滹沱河两大流域为单元的生态修复,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以林草、河湖湿地两大生态系统为重点,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抓手,上游加强林草生态系统的恢复,中游侧重森林绿地生态系统和特色农田生态系统修复,下游强化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近期重点开展以滹沱河干支流为重点的京津冀上游地区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汾河流域生态景观治理、太行山生态保护和修复、采煤沉陷区和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工程,积极开展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试点示范。

  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上率先破题,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生态权属交易平台、多元化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原则,综合运用卫片执法、遥感监测、视频监控等综合手段,切实加强生态修复、耕地保护、森林防火、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在执法查处、裁执分离、没收处置、行政与司法衔接等方面探索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

  严格落实《山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主体功能分区优化方案,重点生态功能区主要分布在五台山周边区域的繁峙县、五台县,农产品主产区主要分布在滹沱河河谷盆地的代县、原平市和定襄县,城市化发展区主要分布在区域中心城市的太原市和忻州市忻府区。

  在全省主体功能分区优化方案中,经济区范围内增设了代县阳明堡镇、繁峙县金山铺乡、原平市沿沟乡和苏龙口镇4个重点开发城镇,保障了开发区建设。

  (三)划定三条控制线

  1.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施永久特殊保护的耕地。依据耕地现状分布,根据耕地质量、粮食作物种植情况、土壤污染状况,在严守耕地红线基础上,按照一定比例将达到质量要求的耕地依法划入。已经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中存在划定不实、违法占用、严重污染等问题的要全面梳理整改,确保永久基本农田保持基本稳定。

  2.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内,自然保护地核心保护区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其他区域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前提下,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仅允许对生态功能不造成破坏的有限人为活动。

  3.城镇开发边界。城镇开发边界是在一定时期内因城镇发展需要,可以集中进行城镇开发建设、以城镇功能为主的区域边界,涉及城市、建制镇以及各类开发区等。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按照集约适度、绿色发展要求,以城镇开发建设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资源承载能力、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乡统筹、城镇发展阶段和发展潜力,框定总量,限定容量,防止城镇无序蔓延。

  五、建设高能级产业集聚区

  充分发挥经济区在城市群产业升级中的引领作用,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率先构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的全省一流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率先建立互利共赢、联动发展的产业合作机制,率先形成生态、创新、人文有机融合的产业布局。

  (一)建设全国一流、开放型的太忻科创走廊

  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冀(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打造太忻科创走廊,共谋共建创新策源机构、公共孵化转化平台、创新服务与信息中心等,在经济区构建多元载体联动、人才自由流动、信息互通、服务共享的创新网络。以高新技术企业总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孵化与中试基地等为极核,在经济区范围内形成以研发园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特色小镇、产业园区为主要空间形式的创新集聚区,实现“研发—中试—量产”板块有序组合。建设一批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在全省率先实现重点产业集群中试基地全覆盖。

  (二)建设高水平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构建“一核两极多点”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格局,重点聚焦智慧政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信息技术、服务外包、医疗保健、现代金融、现代商贸、现代物流等服务领域。“一核”即太原城区,致力于打造生态、智慧、高品质的全国现代服务功能区样板,重点集聚会展服务、流通服务、科技金融、智慧政务、医疗保健等功能。依托高铁、高速连接线,以铁路多式联运为核心,建设太原国家物流枢纽。“两极”即忻州市忻府区、太原市阳曲县综合型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重点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集聚一批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功能创新能力较强的高成长性物流总部企业。“多点”即包括各县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现代物流园等多处特色型服务节点。

  (三)建设高能级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地

  强化经济区内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园区的提档升级与融合发展,推进关联产业的集群建设和高效互动,着力构筑太原产业首脑—忻州落地承载的分工格局,聚集同一产业链,发挥产业园区集聚效应,共同提升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共建京津冀(雄安新区)产业转移承接区,共塑产业竞争新优势。

  (四)建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区

  引导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内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实现以“专精特新”为基础、“小升规”为路径、规范化股份制改造为提升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在园区规划建设、吸引入驻上优先支持“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特别对国家级、省级“小巨人”企业在用地、用气、用电、创新、融资等方面优先提供支持保障,着力降低生产要素成本,助推企业做优做强做大,加快成为领跑园区经济发展的“先锋者”。推动经济区内企业以“小巨人”企业为龙头,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开展同类企业或上下游关联企业整合工作,提高行业集中度,快速提升企业规模,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形成一批以“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为主体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区。

  (五)建设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

  加强历史文化、自然景观保护和利用,以区域文化为纽带,以五台山、雁门关、云中河、忻州古城、青龙古镇、督军府等为关键节点,加强文旅资源整体开发利用,加快打造由城镇发展主轴串联形成北起五台山南至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生态文旅走廊,重点发展太原、忻府两大文旅康养集聚片区,进一步完善太原市中心城区和忻州市中心城区两大综合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提升代县和五台山两大旅游集散核服务能力,提质旅游康养服务设施,建设世界级旅游康养目的地。

  (六)建设面向京津冀“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

  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好滹沱河河谷盆地等集中连片的优质稳定耕地。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全面提升经济区耕地质量。实施农业“特”“优”战略,依托阳曲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五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中国杂粮之都”产业融合园区、太原粮食物流园区等平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协同完善太忻农产品供应链,建设面向京津冀(雄安新区)“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

  (七)强化产业政策引导与产业空间管控

  1.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按照产业集聚、区域协同、要素匹配、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及《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综合考虑各板块的产业基础、未来产业布局意图等因素,确定经济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见附件2),因地制宜引导和约束各板块产业发展,推进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存量空间盘活,加快产能和生产模式转换,保障主导产业发展空间。

  2.促进产业用地布局优化。根据自然资源部有关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要求,城镇开发边界外不得进行城镇集中建设,不得设立各类开发区,严格控制政府投资的城镇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结合我省关于新上马的工业项目须进园区的要求,经济区内已设立工业类开发区的建设空间应尽可能确保划入城镇开发边界,予以用地保障。

   六、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一)建设绿色高效的综合交通系统

  1.建设高效快捷的轨道交通系统。强化区域对外交通,依托大西客运专线、雄忻高铁、集大原高铁、北同蒲铁路等,打造经济区高效多样互联互通的国家干线铁路体系,提升太原、忻州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能力。着力增强经济区内部联系,加快推进太原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二期、3号线建设以及太原至五台轻轨、太原到忻州城际铁路、太原铁路枢纽客运环线建设,谋划开通太原至忻州市际铁路班车。加快打通公转铁运输“最后一公里”,推动原平市恒合源物流有限公司煤炭物流港铁路专用线项目等一批国家重点铁路专用线建成。

  2.打造畅通便捷的道路交通系统。加强区域道路内外联系能力,推进新乐至忻州(山西段)、古交至娄烦至方山、繁峙至五台等高速公路和G108、G208一级公路改建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经济区内道路布局与等级级配,加强经济区内快速交通联系,完善忻州—太原、忻州—定襄、忻州—原平快速路,实现忻定原与太原城际快速路直达。加快太原西北二环、青银二广高速公路太原联络线建设,待太原西北二环建成后,加快太原绕城高速改造为城市快速路。

  3.建设集成转换的新一代综合交通枢纽系统。重点加强交通设施高效转化建设,依托经济区内规划路网,完善城际快速路、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进一步打造集成高效的一体化交通枢纽。构建轨道、公路、公交三网融合多层次绿色交通系统,加强道路与轨道顺畅连通,支持轨道站点和客运枢纽周边用地综合开发,建设枢纽经济区。

  (二)建设智慧安全的基础设施系统

  1.构建绿色市政基础设施体系。坚持低碳、绿色、共享理念,通过区域内设施合理配置,打破行政区域约束,实现市政设施共建共享、一体化发展。统筹布局供水、电力、能源等区域重大基础设施,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保障供水安全、供电质量、能源普及。

  在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加快区域内供水能力提升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万家寨引黄工程联结段、万家寨引黄南干线与滹沱河连通、坪上应急水源和经济区滹沱河供水等重大水资源配置工程。整体加大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力度,推进老旧供水工程设施及附属管网改造,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供水。提升乡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同步建设跨区域垃圾分类处理处置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持续加快区域能源供给体系建设,完善内部500千伏电网主网架构,加快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扩大能源区域间合作,形成一体化能源供应链。加快油气管网建设,加大古交煤层气综合利用力度,增强太原都市区储气调峰能力,依托一系列能源岛项目,持续提升清洁供暖水平。

  2.建设智能平台运行信息支撑系统。建设区域内畅通便捷的信息网络和服务体系,促进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加快实现5G基站全覆盖,加快构建全省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协同创新体系,助力数据流量谷打造,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以新基建提升城乡运行效率,着力推进5G新技术在智能电力、智能教育、智慧防灾等方面的应用。

  3.构建韧性安全的综合防灾体系。将安全韧性贯穿于区域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重点加强公共医疗服务体系、防洪排涝系统、地灾防治体系、抗震救灾系统、消防体系等建设。提升区域协调应急救援能力,建立以太原市、忻州市忻府区为中心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加大应急救援避难场所建设力度。坚持源头控制、中途蓄滞、末端排放,实现全过程雨水管理,不断推进防洪排涝体系建设。结合新基建建设,构建数字智能救援运行体系,实现智能预警、智慧防灾、数字化救灾。

   七、科学谋划启动区

  (一)核心区空间范围初步方案

  围绕经济区“三年成型、五年成势、十年成城”的总体建设目标,考虑到经济区核心区主要进行城镇产业开发,核心区范围重点结合各县(市、区)开发区设立情况、城镇开发边界初步方案以及经济区产业布局意图等因素确定。

  (二)启动区空间范围初步方案

  围绕经济区“三年成型”的分阶段建设目标,按照经济区各县(市、区)同步启动、协同发展的建设思路,综合考虑区位条件、土地资源条件、建设条件、对经济区后续建设的影响等因素,初步确定在阳曲县大盂镇、阳曲县东黄水镇及周边、忻州经济开发区、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拓展区、原平经济技术开发区、五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核心区、五台县石咀镇、拟设古交经济技术开发区、定襄经济技术开发区、代县产业园区和繁峙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先行启动建设。

   八、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职能,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太原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忻州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督促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落实落地。构建“领导小组决策统筹、省发展促进中心统筹协调、两地运营中心组织落实、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对口指导、分管市领导协调调度、专项合作组对接联动、市级部门和县(市、区)主体推进”的工作体系。

  (二)强化要素保障

  强化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对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项目,优先保障土地供应,探索混合产业用地供给和点状供地模式,允许不同产业用地类型依法合理转换。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激发干部队伍活力,完善担当作为激励机制,加紧编制经济区主导产业紧缺人才目录,建立适应经济区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柔性引才机制。

  (三)加大舆论宣传

  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及时宣传报道经济区的重大政策、重大举措、重大成效,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经济区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附件:1.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一览表.pdf

     2.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板块的功能定位和负面清单表.pdf

附件: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中部城市群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空间战略规划的通知.pdf


太忻一体化经济区板块的功能定位和负面清单表.pdf


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一览表.pdf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主办单位: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 山西省自然资源厅 版权所有 中文域名:山西省自然资源厅.政务 地址:太原市望景路3号 邮编:030024 网站标识码1400000032 晋ICP备12000773号 晋公网安备 14010902000495号 如果你希望完整使用本站功能,请使用IE8.0以上版本的浏览器,我们不再支持IE7.0及以下版本的浏览器!